农商银行智慧消防电气火灾监控解决方案(银行智慧消防物联系统)
农商银行通过建设“智慧消防物联系统”,借助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前沿技术,对用电、用水、用气等安全隐患进行智能探测,科学编织安全隐患防控大网,打通管理人员消防信息获取孤岛,为业务经营、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。
痛点难题—被动应付、疲于应对
当前,农商行消防安全预防手段单一,往往被动应付、疲于应对,亟需引起高度重视。
一是线路安装不规范。部分老旧营业网点,因设计与安装实际脱节,电气线路铺设不符合规范,线路老化、乱搭乱接、地线缺失等问题较为常见,不仅带来消防安全隐患,更导致员工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。
二是设备管理不到位。因业务发展和日常使用需要,营业办公场所内用电设备的数量种类越来越多,造成用电负荷不断增加。在设备使用中,部分网点安装随意、摆放无序、布线杂乱、接线零乱等现象较多,甚至出现非24小时设备24小时开机运行现象,不仅造成能源浪费,更埋下了安全隐患。
三是实时防护难实现。用电系统以空开、漏保、定时器等保护方式为主,无法对前端强电系统实时监测管理。
四是应对能力需提高。部分员工实操能力不强,安全隐患清查、险情紧急处置等方面缺乏经验,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还需持续加强。
解决方案—智慧消防、三位一体
智慧消防系统主要由前端、传输网络、中心平台等三部分组成。前端主要包括消防物联感知设备接入;传输网络基于有线网络传输;中心平台具备物联网报警数据接收、处置、预警分析及展示,提供B/S客户端、手机APP(内部网络)、大屏图墙显示等。系统平台建构模式可概括为“三位一体”:
“三位”主要体现为:一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网。用户信息传输装置及时对火灾报警控制器信息进行采集;消防远程通讯主机将报警信息传输到中心消防物联网平台;报警监控中心对火灾报警信息进行集中监督、管理、统计、分析、展示。二是消防水系统状态监控。采用全网络架构,主要针对建筑的消防用水的重要点位进行布控,将前端的消防水压和液位信号传送到后端,进行存储、显示。三是电气火灾远程监控。利用电气火灾探测器、剩余电流互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对各类电气系统的运行温度、配电箱温度、漏电流情况、配电箱温度等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,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电气火灾隐患,有效减少各类建筑电气短路、过流、过载等导致的火灾发生。
“一体”主要体现为:安消联动应用。通过将消防设备报警与周围的监控点位进行关联,一旦发生消防报警,系统直接联动弹出视频,以便值班员第一时间查看现场情况,同时平台会将该报警信息通过联动短信、邮件等方式在第一时间发送给总行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,便于第一时间科学指挥,消除隐患。
建设成果—精准管控、智能协同
农商银行通过建设“智慧消防物联系统”,构建了覆盖“总部大楼+支行网点”智慧消防体系,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,走出一条“精准管控、智能协同”的消防安保新路子。
全面监测消防安全状况。物联设备定时获取探测器、传感器、采集终端上的感知数据、监测数据,如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,针对灭火器、水枪、水带、防火门等可移动消防设施和器材,进行设施在位状态和防火门开关状态的实时监测。同时,通过预警值的设置,当出现异常情况时,系统将以平面图、报警列表、报警声音等反馈提醒,便于各消防责任主体对消防单元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掌握。监控中心值班人员、消防安保人员、消防责任领导等责任人员,可通过消防设施感知终端、物联网络平台显示终端,实时掌握各消防单元的运行状态、监测数据等,利用联动视频、图片图像等快速直观了解现场情况。
科学预判消防安全形势。消防安保管理人员、消防责任领导等责任主体,通过实时监控消防维保进度和维保结果,分析维保过程中出现的缺失类别、数量及配件更换数量,准确掌握消防设备维保相关数据。通过接受各消防单元的监测数据、异常信息等,利用关联分析、聚类分析、趋势分析、预警模型、评价指标模型等智能分析方法,利用大数据查找各消防单元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,预估未来一段时间的消防安全趋势,由原来的人为的、定性的评估,变成定量的、精准的评估,避免消防预警陷入“经验主义”怪圈,实现管理机制的预知预警,科学决策,把大数据、云计算优势转化为判断力、战斗力优势。
快速打通消防信息孤岛。围绕消防管理的人、事、物及其关联关系,建立了消防设备信息库、维保信息库、缺陷数据库、应急信息库等,实现各消防安全设施的设备维修、日常维护、配件更换,以及重点区域消防检查、日常防控任务完成的信息化管理,打通各单元消防信息数据孤岛,让消防工作有据可依、有迹可循。
综合提升消防应急效率。当遭遇火情、漏电等险情时,利用WEB和 APP 推送,将报警信息的具体情况,以及建筑消防用水状态、水箱液位数据、喷淋管网压力数据等及时推送给监控中心值班人员、消防安保管理人员、消防责任领导等责任人员,便于第一时间查看、处置,提高消防险情的处理效率。同时,通过远程智能控制空开等系统,第一时间完成相应分线路的智能断电,最大限度减轻险情带来的损失,保护员工生命安全和单位财产安全。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版权声明: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